热线电话:

厦门康云祥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主营:厦门灭鼠,厦门白蚁防治,厦门灭蟑螂,厦门...

商铺首页 > 新闻动态 > 厦门蟑螂药老鼠药杀蟑灭鼠灭四害灭白蚁灭蚊虫
厦门康云祥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16
企业等级: 普通会员
经营模式:
所在地区: 福建 厦门
联系卖家:    QQ在线咨询1140544005
手机号码:
公司官网: www.kangyunxian...
公司地址:

厦门蟑螂药老鼠药杀蟑灭鼠灭四害灭白蚁灭蚊虫

发布时间:2011-10-16 05:23:50        

 

厦门卫生事业
 


2005年,厦门市卫生事业发展领先优势,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新的较大进展,厦门市卫生工作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根据最新统计,厦门市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3.49岁,女性为80.93岁,合计为77.37岁。农村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1.35岁,女性为78.47岁,合计为74.96岁。全市居民总死亡率为5.18‰。孕产妇死亡率为25.99/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为别为9.16‰、7.15‰和5.07‰,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08、0.98和1.27个千分点。

市妇幼保健院完成搬迁后门诊工作量与前一年同比增长11.97%,住院工作量同比增加76.66%%,业务收入增加26%。市第一医院杏林医学中心与总院实质性合并后,门诊量同比增长11.9%,住院量同比增长44.35%,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84%.市中医院江头分院的门诊量比上一年增长43.71%,其中急诊量同比增长224.73%,出院人数同比增长67%。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8.9%.市第二医院搬迁集美后,全年门诊量比增21.17%,病床使用率比增50.42%,业务收入比增25%。市中山医院门急诊量与上一年同比增长6.89%,出院人数比增17.47%,业务收入比增17%。

新录用专业技术人员近300名,其中博士学位28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0名。2004年,市卫生局实施厦门市学术和技术后备人选培养计划,通过严格的选拔,已确定首批17名培养对象,每人每年专项资助人才培养经费9万元。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加强卫生领域深度合作,全年共选派4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京、沪、穗等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组织与厦门大学联办的医院院长MBA培训班学员两批共20人赴澳大利亚学习考察现代医院管理。举办了医学科研骨干学习班,54名本市医疗骨干参加培训。并制定和实施了中医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7项,省级3项,市级143项。

 

2004-07-09
 
  2004年,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市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的调整和优化配置,建立区域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构建海空医疗紧急救援的框架,立体医疗紧急救网进入制度化、实质化、系统化运作。分别完成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的组建和市第一医院、中医院、中山医院、第二医院的扩张兼并。到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884个,其中医院27家、卫生院18个,门诊部59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829人,其中:执业医师3942人,执业助理医师623人,注册护士3272人;卫生机构床位7358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截至年末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285个村,共设置农村医疗点356个,拥有执业医师5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5人。疫情报告管理实现了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全市直报网络已经覆盖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入试运行,市民医疗服务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3年

 

  截至2003年底,厦门市拥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757个,其中市级医院26个、疗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卫生院18个、门诊部50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防疫机构5个,专科防治机构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 864人,其中执业医师3 521人,执业助理医师480人,注册护士3 111人;卫生机构床位7 011张。农村合作医疗已取消村办、村管、村筹模式,全市实行合作医疗的村有298个,设置农村卫生室356个,拥有职业医师29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1人。年内,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88岁,其中男性70.8岁、女性76.72岁。

  一、疾病预防与卫生监督   

  2003年,厦门市强化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工作,确保人民健康、安全。加强对霍乱、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鼠疫、碘缺乏病、疟疾等传染病、地方病的监测、防治工作。设立国家级吸毒检测哨点和7个鼠疫监测点,先后开展省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鼠疫监测和防治人员培训工作以及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利用国外贷款的结核病防治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厦门市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阶段性评估。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防治。建立同安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库。在鼓浪屿、集美和同安建立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点,开展全市居民行为危险因素调查。

  加强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和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和节假日食品卫生检查。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食品检测和食物中毒判定,开展创建“农村优秀水厂”活动。加大对传染病防治、化妆品生产销售的卫生监督管理力度,全年出动卫生监督人员1.28万人次,检查企事业单位1.90万家,责令整改1 106家,罚款65.3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9.69万元,销毁不合格食品13.21吨,吊销许可证2家,查获伪造健康证1 200多本。

  加强与北京、上海等地医学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加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投资150万元购置一台应急监测车(移动式实验室),并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急救业务车辆全部加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大大提高了应急处置机动能力;加强对市疾病控制中心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落实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责任制。

  二、医学教育与科研

  2003年,厦门市通过实施重点学科发展战略,提高全市在医学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的实力。厦门心脏中心、厦门眼科中心和新建立的厦门临床检验中心、厦门肝病诊治中心、厦门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厦门肿瘤诊治中心等4个重点学科中心带动了全市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心脏中心心内科全年开展介入手术1 081例,居全省领先地位;在全省率先开展保护下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椎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等。心外科全年开展各类心脏手术512台,跃居全省第三位;开展填补省内空白新技术20余项,并成功施行2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中山医院成功开展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3例、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手术2例;开展ROSS瓣膜替换术、完成福建省首例溶血性疾病(PNH)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省内首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细胞移植、首例白血病亲子间干细胞移植等;开展填补省内空白的经鼻腔内镜行脑垂体瘤摘除术等。厦门市第一医院开展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直径最大的冠脉支架植入术和有保护的静动脉(椎动脉)支架治疗术;开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心力衰竭BNP检测技术、后腹腔镜手;率先在国内开展在鼻内窥镜下三叉神经周围与高位撕脱术,在省内率先开展鼻微创手术、耳显微手术、头颈部肿瘤和耳鼻相关颅底手术、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成省内首例人工血管搭桥联合转流术;开展肝移植和省内首例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术。厦门市第二医院的微创治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运用标志着厦门市腔镜应用技术达到全新水平,新开展气道超声检查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此外,厦门市中医院加强肝病中心、胃炎专病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力度。心脏中心、120医疗急救中心和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还联手开通“胸痛、中风绿色通道”,逐步与国际先进急救医学和临床医学模式接轨。进一步扶持中医药科研发展,中医科研课题实行单独评审。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福建省分库厦门HLA组织配型实验室在厦门市中心血站正式揭牌成立,40多位志愿者现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每年为100多例海内外华人患者进行骨髓移植配型,1991年至2003年,已有五十多位患者成功配型。

  三、爱国卫生运动

  2003年,厦门市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从整治环境入手,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使灭鼠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组织开展全市统一灭鼠行动共投放灭鼠药31.5吨,组织对全市外环境和下水道进行灭蟑投药,发动群众治理蚊蝇孳生地,清除积水,清除垃圾,投药85.58吨;结合防治“非典”工作,开展第十五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共分发宣传资料十八万余份,清理卫生死角8 515处,清运垃圾土头14万余吨;组织各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冬季灭鼠全市统一行动,共投放灭鼠药22.61吨,全市鼠密度由灭鼠前的4.11%降至灭鼠后2.39%。

  2003年,厦门市与全国部分地区一样,经历了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的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厦门市以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总要求,切实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工作方针,超前部署,靠前指挥。及时发现并成功治愈2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先后集中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二百余人,排查发热病人五万余人次,及时处置多起突发事件,排除可疑病人六十多例。实现了“无非典患者死亡、无二代感染者、无医护人员感染”的“三无”目标,使毗邻“非典”疫情高发地区的厦门市,成为中国抗击“非典”期间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受到国务院防治督查组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成功治愈2例输入性“非典”病例  2003年4月1日,厦门市发现两例在香港发病后返回的输入性“非典”病例。卫生局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厦门市委、市政府,市长张昌平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碰头会,并做出决定:立即报告省政府,请求省专家确诊;严格隔离,不放过任何一点希望抢救患者;严格消毒,控制传染源,不要让任何一个医护人员感染;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找到其他同批从香港返回的人,进行检查隔离。厦门市委也紧急召开常委会,郑立中书记专题听取汇报,要求全市各部门认真做好“非典”应对工作,对公共设施和港口、机场、车站、学校等进行重点消毒并开展防范教育,立即启动《厦门市市卫生局非典型肺炎控制预案》,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5月7日后改为指挥部),由市长张昌平担任总指挥。迅速整合全市防控资源,形成有效的疾病预防、监测、控制、救治综合体系。厦门市卫生部门充分发挥专业部门骨干作用,奋战在“非典”防治工作第一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层层动员,各级卫生防疫人员和广大医护人员连续奋战。厦门市第二医院、中山医院分别承担国内“非典”病人集中隔离治疗定点医院和外籍“非典”病人集中隔离治疗定点医院的重任,都派出最好的医护人员参与救治;厦门市防“非典”专家组从承担业务培训到现场指导,从会诊排查到临床指导,昼夜奋战。卫生防疫部门派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检测组将病人的血清、含漱液等标本,由专人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卫生防疫站进行检测。全市各区应急防治小组对所有在厦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检诊和住家消毒工作。对分散在全市各地的某公司在港培训返厦其他人员、病人家属、密切接触人员逐一进行追踪,在最短时间内,将39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追踪到位,集中进行医学观察;所在各区卫生防疫站对51名密切接触者的家属进行居家医学观察。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卫生工作者以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和过硬的专业水平筑起了抗击非典的坚固防线。4月30日和5月9日,经过精心治疗,2例“非典”病人先后治愈出院。

  成功处置2起学生群体性发热事件  5月7日,集美后溪卫生院、灌口医院等连续接诊大批集美兴才学院的发热学生,发热的学生有几十人,呈群体性发病情况。接报后,厦门市卫生主管部门立即派出呼吸病专家组、传染病专家组和卫生防疫专家组赶赴现场。经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种群体性不明原因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必须立即采取隔离封闭和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厦门市领导批示,组织全力救治发病学生,对所有密切接触者严格隔离排查,紧急抽调市属医院专家及调用应急预防药品物资支援集美。同时,市、区两级卫生部门联手对学校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对发热学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708名学生进行了体温检测,完成88名发热学生的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转运集中收治重症发烧学生77名,并向未发病的学生发放预防药品。8日,经过仔细排查,发烧学生增至130名。5月9日,同安新圩镇诗坂中学也发生多起学生群体性发热情况,病因不明。专家组立即赶赴同安,市、区卫生防疫站迅速对学校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并对发热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晚,将发烧的23名学生以及没有出现发热症状的同班33名学生全部集中收治到新圩卫生院隔离病区,对在校的其他学生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经市、区医疗、防疫、传染病专家初步诊断,发热学生的症状与集美发生的情况基本相同,初步排除“非典”。根据专家最后诊断,集美、同安群体性学生发热属甲3型流感。由于反应迅速、措施有力,这两起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非典”防治工作转入常态长效管理  全国“非典”疫情缓解后,厦门市及时把防治工作转入常态长效管理。制定并下发《厦门市2003~2004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 9月29日和11月14日先后成功组织全市卫生系统防治“非典”实战演练和多部门协同预防“非典”演习;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非典”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投资五十多万元在厦门市第二医院海沧分院新建“非典”隔离病区,调整、规范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点,建立10支“非典”应急医疗小分队加强“非典”防治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向福建省卫生厅申请将厦门市疾病控制中心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福建省“非典”检测平行中心实验室;10月9日,卫生部门全面启动预防“非典”工作,组织5个督导组对全市医疗机构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督导,严格落实“非典”疫情专项监测和报告措施。12月,境内外个别地区先后发生散发性“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厦门市及时做好全面部署和防控准备,并针对春节期间人口流动剧增,特别是从疫情发生地来厦和返乡人员大量增加等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重点部署;12月29日起,实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早期预警症状监测,指定厦门市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和翔安区同民医院为监测医院,并要求监测医院所在的思明区、同安区、翔安区的卫生局切实加强领导,督促落实监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真开展监测工作。

 

2002年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758个,其中:各类医院(疗养院)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29个,门诊部39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专科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19人,其中:医生3774人,注册护士2943人;卫生机构床位605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651张。农村中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已有259个,占农村总数的85%以上。全市共设置农村医疗点393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8人。

  目前,全市无偿献血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102人,其中RH(-)稀有血型互助小组会员已有163人。120急救中心被省国防经济动员办列入医疗经济动员中心,参加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2002年举行的海防演练。

  2002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88岁,其中,男性70.89岁,女性76.72岁;市区居民78.23岁,同安居民70.45岁。

 

2001年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821个,其中:各类医院23个,卫生院28个,门诊部16个,卫生防疫机构9个,专科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3个,药品检验机构2个,疗养院4个;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58人,其中:医生3627人,护师、护士2694人,获得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有2015人;共有卫生机构床位563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780张。农村中实行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的村数已有161个,占农村总数的55%以上,全市共设置农村医疗点356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75人、接生员147人。

  中医机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中医院与湖北中医学院肝病治疗中心、上海内分泌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湖里区医院与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年内市中医院肝病专科被省卫生厅正式确认为省重点中医专科,另有肛肠专科、慢性胃炎、糖尿病专科已成为省中医重点专科第二批建设基地。市中医院的肝科、慢性胃炎专科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建设基地已通过专家组审评。

 

2000年

  一、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城镇医药卫生新体制

  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上海会议"精神和《指导意见》及13个配套文件,成立了由朱亚衍市长任组长的厦门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协调,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厦门特区率先基本实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城镇医药卫生新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经研究制定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及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实施意见》及《厦门市卫生监督体制与疾病预防控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社区卫生服务、组建医院服务集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行试点。

  二、努力完成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目标基本完成。全市多数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调查率达98.79%,体检率达54.00%,健康建档率达50.8%。建立家庭病床278床,开展健康教育266场,参加人数19063人次,对6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恶性肿瘤、精神病)进行跟踪管理8381人次。

  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发展。按照市政府下达的《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若干意见》,市财政下拨专款150万元作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启动资金,按农村人口比例分配到各区专户;为使工作落到实处,两级卫生部门经常深入村镇调查研究,加强指导;有13个镇开展了合作医疗。

  三、卫生行风进一步好转

  1.加强领导,层层负责

  成立了厦门市卫生局民主评议医院行风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市卫生局与各区卫生局、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签定了《行风建设责任书》。各医院相继成立了民主评议医院行风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细则,主动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119场次,召开医院与住院患者工休会297次,共5289人次参加,深入社区、街道58次,走访群众1008人,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表和行风调查表140次,共计13290份,及时了解群众对医院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2000年,各医院共收到表扬信、锦旗、牌匾359件,拒收红包有记录的142人次,共计28370元。9月份市在两级医院进行的门诊、住院病人抽样调查中显示:医德医风、文明行医、医疗收费、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综合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2.推行院务公开,加强医院管理的透明度

  各医院向社会公开规范准则,各项收费内容、标准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实行门诊病人医药费用清单制和住院病人医药费用一日清单制。同时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市中医院等6家医院已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把"病人选择医生"的结果作为医务人员各项考核的内容之一,集美医院、湖里医院还推行了"病人选护士"制度。市第一门诊部开展了宾客式服务,院务公开被省卫生厅行风督查组认为是精品。通过推行院务公开,促进医院管理的透明化、民主化进程。

  四、齐心协力,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1.继续实行药品采购统一招标,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全年组织了11次药品招投标,共有2 244个不同规格和剂型的药品参加竞标,有276种的614个不同剂型、规格的药品中标。其中进口、进口分装、GMP认证或达标药品占中标总数的58.33%,中标药品价格与原批发价格相比,平均降幅达30.15%,从招标药品使用中减少患者支出超过2 000万元。为了确保《厦门市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工作意见和计划》与《专项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贯彻实施,5月份成立了厦门市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企业经营行为和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行为。实行收支两条线,药品收支每季度结算一次,结余全部上交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经考核后合理返 还。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反现行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共立案59起,当场处罚47起,没收假劣药品、保健品15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1.1万元,罚款53.08万元。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减轻社会医药费用不合理负担。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厦门市医疗质量控制方案》,召开了全市医疗质量工作会议,加强质量监控和全员急救培训。强化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会转诊制度等18项制度的落实,规范医疗操作规程,积极推行内、外科等19项医疗操作规程,减少因不同的操作方法导致的医疗纠纷;继续推 进整体护理,促进护理模式的转变,全市区以上13所医院51个病区开展了整体护理,举办护理管理及整体护理学习班各两期,护理抢救技术学习班两期,共有护理骨干453人接受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组织对全市141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临床使用情况的检查并通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医疗安全。据统计,全市2000年门、急诊为3 429 318人次数,入院人数77 389人次,床位平均周转次数22.96次,床位使用率87.7%,院前急救出车10 106次。

  海陆空立体急救网络基本建成,市、区、镇三级急救网络得到完善。全年"120"急救中心共出车6 306次,行程90 000公里,接诊6 272人次,均安全转送到各医院,无医疗差错事故发生,抢救危急重症病人862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0%,平均出车时间为1.4分/次,比承诺的5分钟出车大大提前。

  3.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着重抓33项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获得市科技进步奖8项。确定了13个市级重点学科,给予经费扶持。做好厦门卫校搬迁筹建工作以及厦门卫校升格为医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前期准备工作。协调厦门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工作,具体落实医学院各科临床教学任务,保证了医学院的临床教学质量。做好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全年共培训3 000名,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4.编制卫生事业"十五"计划,加强卫生计划财务工作

  根据卫生部编制卫生"十五"计划的要求,制定了《厦门市卫生事业"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认真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决算,严格财务管理和监督。对市第二医院、中山医院、妇幼保健院、卫校等单位进行领导离任审计。

  完成卫生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投资计划以及在建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的监督检查工作。市中心血站办公楼完工交付使用。市妇幼保健院临时租用搬迁的经费落实。市中医院病房大楼正式开工新建。厦门卫校搬迁进入"三通一平"阶段。杏林医院、第一医院制剂楼、护士楼、同安医院病房大楼、同民医院医技楼等前期准备进展顺利。集美医院搬迁前期准备正积极进行。中山医院病房楼修缮、仙岳医院康复病房楼已正式立项。

  5.宣传报道工作得到加强

  卫生宣传报道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共组织各类宣传报道1 946篇,其中市级以上报刊报道?1 087?篇,市级以上电视新闻报道467条,市级以上电台报道392篇。其中,国家级新闻报道45篇,省级新闻报道73篇。市卫生局和市电视台联合开办的《健康生活》栏目播出52期,获首届全国省市电视台优秀栏目二等奖。2000年8月份,7家媒体对1999年度7家医德医风先进单位进行了典型系列报道,并汇编成《厦门宣传信息》,在全市影响广泛。

  6.大力开展卫生防病灭病和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0.86%。儿童"四苗"及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对全市计划免疫进行综合审评;开展新生儿卡介苗监测工作,3个月龄儿童阳转率85%以上;完成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证实报告工作。积极开展性病、艾滋病的监测。完成全国定点在同安大嶝的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任务。

  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有了新进展,杏林、集美2个区上半年通过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评估;同安区的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有明显成效,年底通过了省卫生厅的评估。地方病、慢性病的防治已开始调查摸底;全市消灭丝虫病,其成果通过省专家组鉴定。加大了鼠疫的监测力度,完成了岛外三区鼠疫监测1 500份,未发现阳性标本。继续开展血吸虫老疫区的查螺、灭螺工作,灭螺面积30万平方米。

  结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和创卫成果,积极开展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的专项整治工作,做好生活饮用水、消杀灭药械、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化妆品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规范与健康相关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卫生要求和管理制度,加大对农贸市场食品使用添加剂的查处力度,取缔无证生产加工豆腐的小作坊,制定了《厦门市豆制品生产加工卫生要求》使全市豆制品生产行业有章可循。全市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保证了"台交会"、"9?8"投洽会的成功举行,保障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学校卫生、劳动卫生的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劳动卫生档案、建档率100%,同时完成省市下达的劳动卫生监测任务。协助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放射源的查处监测工作,加强对学校学生生活环境的卫生监督监测,监测覆盖率达100%,完成5 200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任务,对学生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7.妇幼卫生工作成绩显著

  全市共举办《母婴保健法》培训班30期,培训869人次,进行义诊、咨询24次,发放宣传材料?38 185?份,召开19次座谈会,提高了妇幼保健人员的法律观念,增强了广大群众依法保健的意识。全市妇幼保健员出动近4万人次,深入产妇家里为11 230名产妇和11 254名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全市婚检率达100%,产前检查率达97.39%,全市住院分娩达99.53%。卫生院以上开展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28所已有27所达到爱婴医疗国际标准,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率达98%以上,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89.29%。继续抓好企事业单位女职工保健工作,使女职工7期保健在多数单位得到落实。立足"两纲"目标,坚持降低"两率",完成了两纲规定的妇幼卫生指标。

  8.中医药事业得到发展

  中医专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市中医院肝科、脾胃病科通过了卫生厅组织的专家考核。市中医院的肛肠科、骨伤科、针灸科,同安区中医院的骨伤科、妇科的建设也已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进一步加强。

  中医药对外培训交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合作交流中心、中国中医药学会的合作有了进展,承办了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国家级中医继续教育项目二项,参加学习人数150人;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学习班、进修班14个,参加人数488人。

  学会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针灸学会全年共举办学术讲座37场,约1 750人次参加了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针灸学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并举办了学术年会。

  9.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全市采用抗凝血灭鼠剂饱和投药的方法,在统一时段,统一投药灭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鼠密度由灭前的0.81%降至灭后的0.29%。开展了春季灭蚊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迎接"9?8"投洽会和建国51周年,开展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分别进行了夏秋季灭鼠、灭蝉和灭蚊全市统一投药行动。"9?8"投洽会期间,协调解决了会展中心因施工和绿化工程引起的局部性区域性苍蝇密度极高的问题,保证了贸洽会的顺利进行。

  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了农村改水改厕"两改"工作顺利进行。市财政调剂了120万元农村改水改厕专项经费,已完成6个村的改水(同安2个高氟村、杏林4个村)和新建无害化村公厕36座(同安区17座、杏林区6座、集美区8座、湖里区5座)。全市农村改水累计受益72.31万人,改水受益率98.25%,改厕累计受益12.68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68.61%。

  10.红十字会工作取得新进展

  市红十安会与相关单位密切协调、积极配合,以系列活动为载体,社会各界热心参与,开展 了义演、义卖、义诊、义捐等项活动。举行2000万人献爱心捐献仪式暨"爱心之夜"录播,共募集红十字救急基金808万余元。

  元旦、春节期间组织会员广泛开展"爱心慈善周"送温暖活动,共为散居城乡的1 918户(人)孤寡病残特困户、下岗、退休特困职工、重灾特困户、农村敬老院老人等送去慰问品、慰问金共计46万余元。市红十会还与东方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宝姿集团等外资企业联合举办慈善晚餐会,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发动,共为社会福利中心的残障孤儿募得25万余元善款。市、区红十字会还运用基金增值,共为罹患癌瘤、尿毒病等大病及遭受意外伤害者328人(次)救助108.5万余元。

  "5.8"世界红十字日期间,各级红十字会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服务活动。共出动宣传8 486人次,组织宣传316场,分发宣传资料70 223份。组织医务人员、志愿工作者1 690多人分别在农村、集镇和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了18个宣传服务点。先后为群众义诊10 984人次,验血、测血压12 313人次等。大力宣传《献血法》和《厦门市无偿献血条例》,全市全年献血28 233人次,保证了临床用血需要。普及卫生救护知识,机动车驾驶员初级救护培训133期13 275人;培训外资企业柯达公司等17期287名管理人员和员工。市、区各学校红十字会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十字青少年活动,促进了各校的素质教育。市红十字会协同有关单位,与金门进行交接遣返2次,并先后4次接待了台北、金门等有关组团来访,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交流。
 www.xmxsgs.com www.kangyunxiang.com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304108043@qq.com
  • QQ在线咨询1140544005
  • 手机:
  • 联系我时务必告知是在产品网上看到的!

厦门康云祥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商铺|诚信档案

地址:

电话:传真: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产品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产品网不涉及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 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

风险提醒:本网站仅作为用户寻找交易对象,就货物和服务的交易进行协商,以及获取各类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信息的平台。为避免产生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 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夸张的描述、私人银行账户等都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采购商谨慎对待,谨防欺诈,对于任何付款行为请您慎重抉择!如您遇到欺诈 等不诚信行为,请您立即与产品网联系,如查证属实,产品网会对该企业商铺做注销处理,但产品网不对您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联系:304108043@qq.com是处理侵权投诉的专用邮箱,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欢迎您向该邮箱发送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

商铺首页 | 公司概况 | 供应信息 | 新闻动态 | 诚信档案 | 联系我们 |

厦门康云祥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电话: 传真: 联系人:

地址: 主营产品:厦门灭鼠,厦门白蚁防治,厦门灭蟑螂,厦门消毒站,晔康杀蟑胶饵

Copyright © 2025 版权所有: 产品网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产品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商盟客服

您好,欢迎莅临,欢迎咨询...